close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2013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北京舉辦開播十周年發展講壇《創新與責任——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台長王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正榮、新浪網副總編輯鄧慶旭以及江蘇、山東、浙江、雲南等廣電媒體高層圍繞“媒體的創新與責任”進行了探討和交流,共商中國廣播全媒體發展的未來方向。
  中國之聲開播迎來十周年,樹立“責任至上”媒體新形象
  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以“中國之聲”的呼號向全國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台長王求表示,十年來中國之聲通過持續不斷、求新求變的新聞實踐,在節目形態、生產流程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顛覆性變革:遵循傳播規律,開創“板塊+輪盤”的線性傳播模式;變革新聞理念,做專業化新聞廣播;用“立體快進,責任至上”塑造國家電臺首席頻率的媒體形象,成為目前唯一覆蓋全國、24小時播出、影響力最大的廣播頻率。《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新聞縱橫》、《小喇叭》等屹立多年的名牌欄目陪伴了許多人的成長;《央廣新聞熱線》、《央廣求證》等欄目,回應百姓密切關心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難題,並通過客觀公正的採訪調查為聽眾去偽存真、答疑解惑,切實履行新聞媒體作為社會“減壓器”和“穩壓閥”的作用;古曲《梅花三弄》的中國之聲台標音樂在聽眾耳邊悠揚了十年,《千里共良宵》的情感訪談陪伴著聽眾度過了3650多個美好的夜晚。中國之聲始終肩負著傳遞國家大政方針、引導輿論、關照民生的媒體責任,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責任至上、銳意進取、積極作為的主流媒體新形象。
  全媒體時代,廣播將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
  十年來,媒體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互聯網傳播技術和手段的革新必然推動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局。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傳播快、覆蓋廣、接收便捷的優勢不復存在,人人擁有媒體、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已經來臨,傳播逐漸由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多向交互式傳播轉變,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實用性更具有優勢。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表示,順應潮流,推進媒介融合與戰略轉型是大勢所趨,未來要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增強傳統媒體新聞事業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台長王求介紹,2013年是中國之聲的“新媒體年”,中國之聲新浪官方微博的粉絲量和影響力都穩居電臺類媒體微博第一名,影響力位居中央媒體官方微博一線陣營;在蘋果播客(視頻分享)平臺,中國之聲開通了《直播中國》、《難忘的中國之聲》、《千里共良宵》三檔欄目,節目總下載量已經突破百萬,成為蘋果播客首頁推薦的播客欄目;搜狐新聞客戶端中國之聲專刊,每天四檔內容推送到訂戶手機上,截止12月24日訂閱戶近110萬。未來,中國之聲將進一步更新傳播理念,徹底摒棄原來靠互聯網“二次傳播”、“二元傳播”的理念,形成“多元傳播”新格局,整合新聞資源,繼續開拓官方微博、微信及客戶端,通過手機廣播、手機視頻等新的傳播模式延伸媒體產業。
   4G時代,廣播將贏來最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汽車數量的持續增長,廣播收聽終端和接收渠道繼續豐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認為,新媒體時代,具有伴隨性、移動性、地域性特征的廣播媒體贏得了最好的發展機遇,音頻成為移動互聯網最容易介入的應用,音頻和移動互聯網的融合具有成本低、商業營利模式清晰、易操作等優勢。因此,融合廣播為廣播這一媒介形態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江蘇廣電總台副台長黃信認為,未來廣播還將向大數據領域進軍,以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大數據的收集、分析、挖掘為核心瞭解用戶,發現線索,梳理選題,融合內容,研判動態,更加主動地有針對性地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方便用戶收聽。4G在支持流媒體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能夠為新媒體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未來,廣播電臺還將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和雙向傳播等特點,引導和鼓勵用戶用UGC方式貢獻線索和內容,經過媒體專業的求證、加工,再回饋給用戶,使互動更加貼近、有效。  (原標題:中國之聲舉辦開播十周年論壇 探討網絡時代廣播未來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85vobdv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